PHOTOGRAPHY

上海滴水湖畔飘来一座3D打印“落云亭”,6轴机器臂21天完工

上海滴水湖畔飘来一座3D打印“落云亭”,6轴机器臂21天完工

PHOTOGRAPHY

上海滴水湖畔飘来一座3D打印“落云亭”,6轴机器臂21天完工

上海滴水湖畔飘来一座3D打印“落云亭”,6轴机器臂21天完工

详细说明

港城广场展示中心旁的这三座展亭包括:创盟国际&一造科技带来的“云亭”,直造建筑事务所的“柔物”,以及来自润•建筑工作室的“林泉高致集”。其中的“云亭”,是同济大学协同“创盟国际&一造科技”,首次运用MP材料实现的整体3D打印的结构性能化展亭。


▼舞者在云亭,the dancer at Cloud Pavilion

“云亭”项目旨在将建筑结构性能化设计技术与机器人建造结合,并用高度集成的方式完成并展示出来。它采用大尺度空间打印的方式进行建造,将形体抽象为空间网格,再进行网格打印建造。其在大尺度打印效率和结构性能集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体现了建筑三维打印技术方案极大的潜力。“云亭”的设计,运用基于结构性能分析的拓扑优化算法,通过结构性能化技术生成建筑形式,然后将应力分布转变为网格系统,从而得到变密度的网格形式。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如何实现网络单元的机器人空间打印。


路人甲

这个看着挺酷的,什么做的呀?

揭秘一:“云亭”所使用的原材料为加入特殊纤维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具有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等突出优点。简而言之,大家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改良版的特殊塑料。


路人乙

这个东西是怎么做的呢?完全想象不出来

揭秘二:简单点的版本,直接就是“3D打印”四个大字,详细点说的话,“云亭”是由6轴机器臂通过空间打印加工而成。


整个网络原型单元系统包含疏密不同的五种单元路径,密集的单元主要用以承受自重荷载,稀疏的单元主要起到覆盖作用,使得看似复杂的网络系统在机器人空间打印技术的支持下拥有足够的可行性。基于数字设计与机器人建造技术的支持,“云亭”展现了结构性能化分析技术与建筑形式美学的充分融合。

    ▼“云亭”模型渲染俯瞰图, rending of the cloud Pavilion

▼“云亭”模型渲染透视图, rendering of the Cloud Pavilion

▼“云亭”初建图,completion of the Cloud Ravilion

由机器人空间打印工艺制作成的大型展品的建造重点主要在对抽象建筑造型实现结构合理的“物质化”建造,即通过特定的编程语言生成最有效的空间网格来实现连续建造,力求做到整体结构最轻、用材最省,大幅度提升了建造效率且节省了可观的材料开支。今年7月,同济大学完成14米跨度MP三维打印步行桥,使用层积式三维打印的技术方案。层积式三维打印方案在整体强度上有优势,但材料消耗量相对较大,自重较大的劣势也同时存在。因而此次同济大学对“云亭”的打印,是在进一步研究中实现了更加结构高效合节材的目标。

▼树影“云亭”,Cloud Pavilion within shadow of trees

▼“云亭”之下,under the Cloud Pavilion

▼“云亭”内景体验,experience within the Cloud Pavilion



由于空间打印对挤出头的出料速度有严格控制,这使得空间打印速度都远远低于层积打印。本案加工时长为500小时,两套机器人装备耗时共计21天。


在未来,这种机器人空间打印技术将在建筑复杂空间结构、异形模板、形体快速找形等方面拥有广阔应用前景。下一步研发团队将在材料和工艺的深化和完善以及配套工艺的研发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将建筑大尺度空间打印技术推向更为可靠和广泛的产业应用。


▼“云亭”建成实景,finished Cloud Pavilion



▼2017 普林兹克奖获得者 RCR 合伙人Carme Pigem (左),2017 Pritzker Prize winner RCR partner Carme Pigem (left);▼2017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策展人李翔宁教授介绍云亭 (右),curator of Shanghai city space art exhibition Xiangning Li is introducing Cloud Pavilion (right)

▼云亭夜景,night view of Cloud Pavilion